近期,我校基础教学部教师孙世姣撰写的论文《“全民健身”视域下艺术院校公体课开展气排球教学的实践研究》荣获2018年四川省高校体育科学论文二等奖。
论文如下:
“全民健身”视域下艺术院校公体课开展气排球教学的实践研究
孙世娇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7
摘要:当今,艺术院校排球公共体育课存在以下问题:(1)仍旧采用传统排球教学,球体太硬,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怕疼、怕受伤的畏难情绪。(2)由于受场地、上课人数和项目运动特点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锻炼效果并不理想。(3)考核标准以基本技术考核为主,无综合性的比赛考核。学无所用,无法实现运动项目发展的延伸性和与全民健身的融合性。由此,根据问题提出将气排球运动作为艺术院校排球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式,并进行实际课堂实验。实验结论显示,气排球教学能更好的让学生享受排球,提高运动能力。以此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艺术院校;公共体育课;气排球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排球公共课作为校园排球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要以学习排球,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健康为主线,更要围绕着全民健身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认知观念,将其学有所用,以此培养自身体育素养。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依旧开设硬排课程,而在男女比例相差过大,学生体质相对较弱的艺术院校更是如此。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因球体太硬,学生出现怕疼、怕受伤的畏难情绪的情况。并且考核评价标准,依然只是单纯考虑是否能够完成单一的技术动作,无实用性较强的比赛考核。由此,可以说明现今排球公共课的现状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要求和学生的真正需要,存在学生学习能动性不强、排球运动参与性得不到体现和校园排球和群众排球无衔接等问题。经过调查,气排球在高校的研究,多为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现状和推广研究,气排球运动进入高校课堂,大多为选修课程。对于在排球公共体育课改革领域和排球教学改革领域利用气排球教学的研究较少。而气排球运动作为健康中国视域下在群众中推广普及程度较高的健身项目,具有较好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群众参与度。而且,由于气排球运动的深入开展,全国、省市级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气排球比赛日益增多,比赛水平和竞技化程度也相对提高。所以,以学有所用,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核心。本文设想对艺术院校排球公共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将硬排球教学改成气排球教学,并对设想展开实验和进行实验效果验证。以此,来证明气排球运动成为排球公共体育课课程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更好的推行全民健身的理念和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对象和调查访谈对象。实验对象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16级数字媒体2班的的42名学生。将学生分为气排球组和六人制排球组。(每组分别为21人);调查访谈对象为四川省艺术类院校体育组教师、成都体育学院的排球教师和四川省、成都市体育局的排球专家及一部分国家级裁判员。对他们发放问卷,根据问卷的内容对艺术院校共体课开展气排球教学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获取他们对此研究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全民健身”、“艺术院校公体课”、“气排球教学”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查阅《全民健身指南》、《排球、气排球与沙排》和《SPSS统计分析大全》等相关书籍。全面了解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研究做理论准备。
2.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和气排球运动开展状况设计问卷,发放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7份,问卷有效率为94%。
2.2.3 现场统计法
在实验测试阶段,记录相应的每一项技术考核数据,并对比赛考核进行录像,掌握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应的实验数据,以便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4 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以此来判断两队实验数据在实验的各个阶段产生的差异性水平。在实验过程中,每项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测验并将数据和问卷资料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及Excel进行统计学方面处理,得出定量结果。
2.2.5 实验法
2.2.5.1 实验方案的设计依据
2.2.5.1.1 实验方案的选择依据
气排球是体积大,重量轻,球体柔软。初学者学习气排球,不易受伤,可增强学习的能动性。另外,气排球对场地要求不高,场地设施可就地用羽毛球场改造,方便多班教学;气排球是硬排球演变而来,所以技术结构与硬排球完全一致。而且因它器材的特殊性,致使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难度降低,易掌握。再加上比赛规则每分轮换制,可以大大增加在比赛中的触球、回合率,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对运动的参与性。本文的实验对象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是四川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院校,男女比例呈女多男少,而且根据近几年全国大学生体质测量数据的情况来看,学生体质水平与其它高校相比较弱。所以,根据实验群体的特殊性,在公共体育课采用气排球教学较符合实际情况。
2.2.5.2 实验方案的实施
2.2.5.2.1 实验地点: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羽毛球球场
2.2.5.2.2 实验时间安排
实验总时间:2018年3月—2018年7月
实验具体时间:实验班级具体体育课上课时间为每周两节体育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1:30-3:00(每节课40分钟)
2.2.5.2.3 实验训练的流程
(1)在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身高、年龄和体重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指标比较
Table 1:comparison of body index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experiment
变量 |
小组 |
N |
`x |
S |
P |
身高 |
实验组 |
21 |
171.047 |
9.99 |
P>0.05 |
对照组 |
21 |
167.61 |
9.21 |
体重 |
实验组 |
21 |
61.21 |
17.06 |
对照组 |
21 |
58.38 |
15.06 |
年龄 |
实验组 |
21 |
20.62 |
0.59 |
对照组 |
21 |
20.62 |
0.67 |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身高、年龄的P值分别为0.201、0.572、1,P>0.05。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的身体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
(2)实验分组训练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按照相同的训练进度由同一名教练进行训练,实验组使用硬排球训练,而对照组使用气排球训练。
(3)实验训练的内容与进度
对实验班气排球组和硬排球组进行为期16周,32学时的教学,具体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如下(见表2):
表2 实验课时与教学进度安排
Table 2 : experimental hour and teaching plan
周次 |
教学内容安排 |
课时 |
1 |
准备姿势与正面双手垫球 |
2 |
2 |
复习正面双手垫球、多种垫球方法 |
2 |
3 |
移动垫球与垫球比赛 |
2 |
4 |
介绍排球基本技术理论知识 |
2 |
5 |
移动垫球、侧面下手发球 |
2 |
6 |
复习侧面下手发球/正面上手发球 |
2 |
7 |
复习发球与比赛 |
2 |
8 |
介绍排球基本战术理论知识和排球规则 |
2 |
9 |
发球与接发球、正面双手传球 |
2 |
10 |
复习正面双手传球、对传球 |
2 |
11 |
复习对传球、比赛 |
2 |
12 |
扣球和拦网技术 |
2 |
13 |
复习扣球和拦网技术 |
2 |
14 |
“中一二”进攻战术配合 |
2 |
15 |
比赛 |
2 |
16 |
考核 |
2 |
(4)实验后期数据测试
在训练周期之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
①发球:学生用侧面下手发球连续发球10次,记录有效发球个数。
②双人隔网对垫:两人一组隔网对垫,直至球落地,记录有效来回球个数。
③组织学生分别参加气排球和硬排球比赛,比赛为3局每局15分,记录在气排球和硬排球比赛中学生的触球次数和来回球次数。
2.2.5.3 实验训练的控制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都由同一名教练,采用相同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测试内容也相同。并且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两组队员均不知道此次教学为实验教学,对实验对象采用“盲控”手段。对影响实验效果的器材、测试对象和测试办法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2.6 对比分析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的垫球、发球、触球次数、来回球次数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排球运动对促进排球运动基本技术掌握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3.1.1 垫球学习效果的分析
表3气排球与硬排球垫球技术统计一览表
Table 3:the statistics of digging technology about air volleyball and volleyball
气排球(n=21) |
`x |
S |
硬排球(n=21) |
`x |
S |
P |
隔网对垫(来回) |
19.38 |
0.58 |
隔网对垫(来回) |
7.67 |
1.87 |
<0.05 |
由表3可知,气排球隔网对垫的平均次数为19.38个来回,硬排球隔网对垫的平均次数为7.67个来回,相差11.71个,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是由于学生在初学垫球时,因为硬式排球球体较硬。在垫球过程中,球接触到手臂容易造成手臂的疼痛感,造成学生学习排球的畏惧心理。所以,学生在初期学习垫球时,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而气排球重量较轻,球体柔软。这使学生在初期学习排球时没有手臂疼痛的顾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垫球技术的掌握。
3.1.2 发球学习效果的分析
表4 气排球与硬排球发球技术统计一览表
Table 4:the statistics of serving technology about air volleyball and volleyball
气排球(n=21) |
`x |
S |
硬排球(n=21) |
`x |
S |
P |
发球 |
9.38 |
0.59 |
发球 |
6.71 |
0.73 |
<0.05 |
由表4可以看出:气排球发球的平均值为9.38个,硬排球发球的平均值为6.71个。相差2.67个,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气排球的平均发球成功率明显高于硬排球。比赛中,引起比赛中断较多的主要原因,就是发球的失误率过高。如果发球失误率太过于平凡,不仅会降低比赛的观赏性,还会让学生失去参与的兴趣。所以,较好的学习和掌握发球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验验证,气排球运动由于它具有场地小、球网低和球体较轻的特点,从发球技术掌握效果方面来看,要比硬排球具有一定的优势。
3.1.3 气排球与硬排球比赛效果的分析
因本文的宗旨是推动艺术院校排球公共课教学改革,更好的发展排球运动。所以,在学期末进行教学实验比赛效果的测试,实验比赛采用三局制,每局15分。其中气排球除发球规则外,其余均统一采用六人制排球规则。
3.1.3.1 比赛中来回球次数的效果分析
表5 硬排球与气排球比赛来回球次数对比表
Table 5:the comparison of round-trip balls between air volleyball and volleyball game
硬排球比赛 |
`x |
S |
气排球比赛 |
`x |
S |
P |
平均每得一分来回球次数 |
0.67 |
0.04 |
平均每得一分来回球次数 |
1.94 |
0.02 |
<0.05 |
由表5可知,气排球平均每得一分来回球次数与硬排球平均每得一分来回球次数相比,P<0.05,存在显著差异性。气排球三局每局平均每得一分来回球次数为1.94。硬排球三局每局平均每得一分来回球次数为0.67,相差1.27。气排球在来回球次数上要高于硬排球。因为,由于硬排球有高度的技巧性,要使球一直保持在空中,不落地。如果基本技术不熟练,就会常造成比赛中断频繁的现象。并且六人制排球比赛使用的是硬式排球重量大,飞行速度快,导致初学者接球失误率过高,容易造成学生参与比赛的消极心理。
3.1.3.2比赛中触球次数的效果分析
表6 硬排球与气排球比赛触球次数对比表
Table 6:the comparison of touching the ball between air volleyball and volleyball game
硬排球比赛 |
`x |
S |
气排球比赛 |
`x |
S |
P |
平均每得一分双方触球次数 |
2.54 |
0.05 |
平均每得一分双方触球次数 |
5.56 |
0.19 |
<0.05 |
由表6可知,硬排球平均每得一分双方触球次数与气排球平均每得一分双方触球次数相比,硬排球的触球次数低于气排球,相差3.02,P<0.05,存在显著差异性。因为气排球球体相对于硬式排球来讲,具有良好的手感,促使学生在比赛中更愿意击球。使得来回球增多,所以触球次数也相对增加。
3.2 气排球对艺术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艺术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主要还是以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传统项目为主,但由于受场地、上课人数及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共体课的教学质量和锻炼效果大打折扣。根据这几年上课实践和调查来看,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排球项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学习方面,由于硬排球球体较硬,在学生接触球的过程中,疼痛感比较明显,学生上课畏难情绪比较重。在场地设施方面,高校近几年扩招幅度加大,体育设施缺乏。足球和篮球项目作为同场竞技类项目,本身场地较大,所受影响较小。而排球项目作为隔网竞技类项目,对场地要求高。有很多艺术类院校,出现只有一到两个排球场,导致学生人数与场地设施严重失衡的情况。在考核标准制定方面,缺乏实用性较强的比赛考核,依旧还是采用单项技术考核。硬排球技术性要求高,学生在一学期当中,只能不断的练习单项技术,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考试完后,发现依旧不能学有所用,造成学生的学习困扰。所以,这次排球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将公共体育课程中的硬排球教学内容,替换为气排球运动。气排球运动作为排球运动的一个新兴的形式,具有参与性强,娱乐、竞技、趣味性强等特点。球体较轻可以解决初学者学习的畏难情绪。场地小,可以与羽毛球场并用,提升了场地的利用率。气排球球体的特点,让技术更容易被掌握,这也增加了比赛的可能性。学生学有所用,获得健身手段,为今后的气排球健身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授课改革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享受排球,促进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符合公共体育课开设的目的与宗旨。由表7可知,经过对学习做调查问卷,学生在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以后,学生面对气排球与硬排球相比较,更加喜欢气排球,并且更容易接受将气排球作为排球公共课的教学。因此,更加能证明艺术院校排球公共体育课改革实施的有效性。
表7 气排球运动学生调查问卷
Table 7: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of air volleyball
|
|
气排球 |
硬排球 |
|
|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你喜欢参与以下哪种排球运动 |
|
69/89.6% |
8/10.4% |
|
|
|
非常愿意 |
愿意 |
不是很愿意 |
不愿意 |
|
你愿意将气排球运动作为体育课项目吗 |
37/48.1% |
34/44.2% |
6/7.7% |
|
|
|
非常简单 |
简单 |
一般 |
比较难 |
非常难 |
你认为学习气排球运动难度大吗 |
45/58.4% |
26/33.8% |
4/5.2% |
2/2.6% |
|
3.3 气排球对促进全民健身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表8 气排球运动学生调查问卷
Table 8: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of air volleyball
|
非常愿意 |
愿意 |
不是很愿意 |
不愿意 |
|
你是否愿意在课后继续参与气排球运动 |
31/40.3% |
37/48.1% |
5/6.5% |
4/5.1% |
|
|
非常愿意 |
愿意 |
不是很愿意 |
不愿意 |
|
如果学校和校外组织气排球比赛你是否愿意参加 |
34/44.2% |
36/46.8% |
7/9% |
|
|
气排球是隔网对抗性项目,经过多年,几个阶段的发展,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近几年,全国各地各省市、各行各业踊跃的参加和举办大大小小的气排球比赛,使气排球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成为热门的全民健身项目之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衔接阶段,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方面的衔接也尤为重要。由表8可知,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经过气排球学习以后,对气排球兴趣度增加,并愿意主动参与气排球运动。在对学生比赛参与度问卷统计中表明有44.2%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学校或校外的气排球比赛。因此,可以证明在公共体育课开展气排球教学,能够更好的实现运动项目发展的延伸性,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自己的健身项目,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和健康中国的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在艺术院校排球公共体育课采用传统的硬排球教学,硬排球球体较硬,球速较快,在击球过程中,手臂容易出现疼痛感,造成学生学习排球的畏惧心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基本技术难以掌握。通过实行气排球教学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利用气排球优势采用气排球教学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有助于学生快速的掌握排球基本技术。
4.1.2 硬排球作为传统项目,由于受场地、上课人数及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在共体课上的教学质量和锻炼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对教学方式、内容和考核标准都进行修改,开展气排球教学,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享受排球,促进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4.1.3气排球作为热门的全民健身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在艺术院校公共体育课实行气排球教学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满意度和愿意一直保持这项运动的比例较高,由此可以证明在公共体育课开展气排球教学,能够更好的实现运动项目发展的延伸性,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和健康中国的建设。
4.2 建议
4.2.1 加强气排球运动在艺术院校的宣传与推广,并在高校范围内建立公益的气排球师资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认知度。
4.2.2 在艺术院校继续实行排球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开展气排球教学,建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标准从单一的技术考核转化为基本技术加比赛的综合性考核。以此让学生享受排球,提高运动能力。
4.2.3 在学校组建气排球俱乐部和校队,长期开展活动。倡议当地体育部门每年举办高校大学生气排球比赛,促进校际交流。并与学生归属地气排球俱乐部或气排球协会进行对接,为其输送气排球人才。同时,也为毕业生找到喜爱项目的健身场所与组织。以此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南[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
[3]彭春兰,邹卫国.健康中国战略下高校排球公共课教学改革[J].阴山学刊,2018,32(2):57-59.
[4]李员厂,王训令.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气排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6):98-100.
[5]韦入予.广西高校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四川:成都体育学院,2016.
[6]周勇.广西独立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开设气排球实证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3):76-78
[7] 吴永刚.高校开展气排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7):99-100.
[8] 贾克增.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背景下福建省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9] 尹杰.SWOT视角下大学体育气排球课程设置研究[J].体育世界,2018,(2):90-91.
[10] 魏琳,车晓波.当代全民健身计划下上海市校园气排球运动推广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227-231.
[11] 黄明熙.教学改革下高校气排球教学实践探索[J].体育世界,2018,(7):19-20.
[12] 陶涛,袁茂林.湖南省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4):81-82.
[13] 原建军,田国胜.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创新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8,44(4):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