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7:00,学校科研处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蒲爱民副教授应导演系邀请组织召开了本学期科研讲座。讲座在贡院第二会议室举行,导演系主任罗逊教授、学校教学督导张文忠教授、系主任助理齐梦若老师以及全体专职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罗逊表示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一步加强导演系科研工作能力,邀请学校科研处蒲爱民处长莅临导演系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蒲处长对导演系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接着,蒲爱民发言表示,近几年来导演系各项工作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推进并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由王冀邢教授导演、罗逊主任摄影的《红星照耀中国》院线电影上映、学生两度入围柏林电影节短片单位、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竞赛获一等奖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可喜可贺的,但也必须正视导演系存在的问题,如:科研工作有待提高、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加强等,我们要及时总结,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导演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通过做出贡献。

随后,讲座围绕如何加强科研引领,促进内涵建设的教育理念展开。蒲爱民谈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两种方案是有区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理论到位、技术技能实在;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理论够用、技能实在。讲座中,蒲爱民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例,提出教师授课要做到课堂内容丰富化、课堂讲授趣味化、课堂组织多样化,多采取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执行,真正落实教育学生懂什么、会什么、能干什么的目的。
蒲爱民在讲座中提出,我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建立良好的就业质量分析,通过就业质量分析报告,确定好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调整优化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好新的课题体系,设计好新的课程,执行好新的课堂,教授好新的内容,这是应用型高校遵循的高等教育基本规律。要回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即明确具体的就业导向、行业面向、职业指向和理论要求、技术技能要求及适应岗位要求。通过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调研,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内涵,再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解成课程体系并设置课程模块,设计课程,执行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几大要素要注意,一是通识素养,即数理化素养、外语素养、信息素养、审美素养,具备本科层次应知必会的通识基本素养;二是专业素养,即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一技之长;三是职业素养,即突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职业技能、文明的职业行为、务实的职业作风、创新的职业意识的新时代职业素养;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政治合格、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面向哪些领域行业,重点瞄准哪些领域职业,掌握哪些领域知识,具备哪些领域技能的理论到位,技术技能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做好广泛参与的调研,即有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多方参与的调研,将行业、产业内容标准与领域内容标准对接,将企业、职业内容标准与专业内容标准对接,将岗位、工作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标准对接,将工作过程要求与教学过程要求对接;由此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和具体项目案例,产生以项目案例为主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和校本教材,进行项目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范式教学。导演系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专业技术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在导演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以及今后工作中所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导演系的领导及各专业教师要注重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了解毕业生就业的行业职业岗位以及对学生就业的行业职业岗位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让最新的市场人才需求及时反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和课堂执行等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培养紧贴市场、服务地方的高素质应用型影视艺术传媒人才。
会议最后,罗逊与各专业教师同蒲爱民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咨询了有关科研课题申报、学术论文发表、专著教材出版并探讨了作品创作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