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电影学院韩涛副教授撰写的论文《“解放天性”论——对一种外来的演员训练方法的辨析》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戏剧艺术》正式发表。
















该论文提出:在表演教育领域,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交流,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出现在了我们的表演课堂上。当下我国表演教育的引进项目中,较为流行和常见的有铃木忠志、迈克尔·契诃夫、迈斯纳等人的训练方法,它们之中有的原本开发得比周采芹的训练方法更早,它们与当年周采芹所教授的相比,同样给予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可以作为新资源来更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然而,我们应该在引进新方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掌握其操作规律和原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地进行分析、鉴别、批判,继而做到为我所用。其实,借鉴外来资源革新本国表演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各国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表演教学体系的常见做法。外国人学习借鉴中国戏曲表演的训练方法时,同样需要深入学习戏曲表演的文化内涵,同样需要系统学习戏曲表演的技法,如果只是机械模仿"新方法”的外壳,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每一种训练方法都有其遵循的理论及形式,斯坦尼在阐述“练习和习作”在教学中的意义时说道:“它们的教学意义在于不可以‘为了动作本身'而做动作,而一定要‘为了某种目的"而做。”拢斯坦尼以学员提前构思的“某种目的"为出发点来实施训练,实则强调学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体验过程,在体验的基础上达成天性的下意识创作是斯坦尼训练方法的核心理论。不管是1950年代的表演元素训练,还是1980年代的解放天性训练,乃至于当下新兴的训练方法,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背景、理论、技法。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去理解所见到的训练方法,而是要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使用的训练方法,才能不失其在表演教学中的意义。笔者认为,演员的训练方法,没有高低、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实践者能全面掌握它,重要的是适合学习者的现状,重要的是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不能迷信任何一种训练方法,所有的训练方法都是教学的参考,要理解它们最初的目的——排除学生在转化为演员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恢复其对外界刺激做出自然反应的能力。如若不切实际地一味迷信某一种训练方法,将又会出现新的类似的迷思。我想,我们只有创造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4的训练方法,才能真正拥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演员训练的文化,在世界戏剧之林中彰显“中国学派”的力量。
《戏剧艺术》(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它以繁荣戏剧学术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新时期“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国内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读者对象:戏剧戏曲学研究者、爱好者。特色栏目:“戏剧理论与批评”“中国戏曲史论”“中国话剧史论”“表导演艺术研究”“剧场演艺研究”“戏剧教育研究”“比较戏剧与跨文化戏剧研究”“国外戏剧思潮”“国别戏剧研究”“剧本译介”。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2)复合影响因子:0.535(2022)综合影响因子:0.341,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