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我校李正丽副教授主持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视域下四川电影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YJC760043)经教育部评审,正式结题。

立项通知

结题材料

教育部结题通报

教育部结题通报

结题证书
本项目研究基于借助区域电影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切入点,系统探讨四川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回顾了四川电影的创作生产与新时代风貌,分析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从富有川藏文化烙印的《阿拉姜色》,到中国动画电影巅峰之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新主流电影风格的《中国机长》,以及《宇宙探索编辑部》等众多青年导演充满“作者意识”的力作,四川电影凭借丰富的题材、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时代变迁与社会风貌,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
研究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四川题材电影美学风格的演变,包括“川蜀意象与革命现实主义的糅合”“政治叙事与人文关怀的衔接”“商业路径与艺术创作的平衡”,以及“多元命题与国际视野的拓展”等。研究提出,近年来“区城电影”的兴起,不仅为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审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从地方实践到理论建构”的路径。四川电影根植于深厚的“巴蜀文化”土壤之中,既承袭了中国电影早期发展的普遍性美学特征,如现实主义的精神追求,又在地城性的艺术创作中波取了丰富的美学养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意象和美学风格,探究其背后的地缘文化、发展轨迹与美学品格之间的关系,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备多样化的现实意义。
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从四川电影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发展机遇、策略建议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四川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在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建成电影强国”目标引领下,四川电影需要在产业转型和升级中找到突破口,充分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优势,在生产端实现电影产品的多样化突破,在发行端以院线改革创新撬动产业链,在市场端提升观众粘度及档期价值。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实施区域联动和跨地融合,助力市场集中度提升,推动电影工业体系建设。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产生了如下成果:
1.《成渝双城经济圈视域下四川电影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报告;
2.《跨越“高原”勇攀“高峰”推动四川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获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主要领导签批;
3.《“区域电影”何以作为方法?——近十年四川电影的创作实践与中国故事经验探赜》《电影评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4.《影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2023年成渝影视发展大会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5.《非遗影像的文化赓续与银幕符号建构——以川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例》《电影评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6.《少数民族非遗影像的传播特征及策略调适——以藏族“唐卡绘画”为例》《民族学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7.《四川网络文学IP孵化与影视改编策略分析》《电影评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8.《<火红年华>:新主流影像叙事中的“三线故事”与价值表达》《电影评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9.《21世纪以来我国红色电影叙事艺术研究》《电影文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0.《摒弃“匠艺”坚守导演原创力》《中国戏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详情请看网站:
http://www.moe.gov.cn/s78/A13/tongzhi/202505/t20250521_119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