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著名导演王光利莅临我校开展“中国电影需要怎样的技能型人才”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8-04-04 作者: 来源: 点击:

2018329日周四下午1500,著名导演王光利与其主创团队受我校诚邀携新剧《逃离北上广》荏临我校安仁校区的贡院大剧场就“中国电影需要怎样的技能型人才”为题展开演讲,用从影数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互联网+电影”的新时代一场有关电影文化饕餮盛宴就此展开。

5A23


一、“互联网下的电影产业”

王导将题目“中国电影需要怎样的技术型人才”扩充为“新时代中国电影技术型人才”,将问题具体化,概念化,随后抛出“互联网+”的概念,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呼吁我们应时而变,电影通过互联网有了更大的市场,它脱离了传统的电影,无论是制作还是观影都有了质的改变,而互联网影业除了资本雄厚之外,还拥有庞大数据流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极大的优化了很多传统的电影产业链资源,互联网让电影和受众之间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对称,票务的互联网化让电影市场竞争愈发紧张,但也让中国电影更加多元化和垂直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电影产业上升空间巨大。

二、“钟吾所爱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除了兴趣之外,驱动我们的更是理想,在各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专家除了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以外,更多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价值的追求,每个电影人心中都有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它仅仅是代表着名利双收吗?不,更多的是它给予电影人的肯定,肯定了电影人自身的追求,肯定了作品的价值,正如王导对于电影事业的狂热,无论我们将来从事哪一个行业首要的都是要有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有无限的激情去钻研,才有机会进步上升,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对理想的追求。

D95C


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电影应该有包含对电影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不怕辛劳,想要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在无数影片的观阅中去慢慢剖析每个细节,每个镜头,每个人物,每段独白,因为这些艺术成品都是值得我们去反复去琢磨,每一帧都是“无声的老师”,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万个小时定律”,也就是只要你在这个行业里坚持钻研一万小时,解决你遇到过的问题并沉淀下来,差不多满一万小时,那么你就会发现你自然而然就成了专家,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王光利导演也吐露在幼时很难有机会去看电影,不像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个大数据平台,可以轻易看到每部艺术佳作;我们相信王导也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才在艺术上颇有造诣,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积累下来的好处,影片叙事性强,塑造的人物鲜活,每一帧都有自己的独特美感。

四、“笃行之”

作为阅历丰富的王导更多想表达的是希望我们年轻人可以避免浮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其实当你习惯了这样拼劲全力的生活的时候,你会爱上这种生活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优秀,如果你有长跑的经历,一定会有这种体会:当你一直坚持跑步,你会发现,一旦不跑了,反而感觉不舒服;但如果你真的停了很久不再跑步,你又很难重新再有激情再跑起来,学习也是这个道理。而面对我们的未来,总会有各种人给你指点,路人甲可能告诉你这条路最好走,路人乙可能告诉你那条路最适合你,听太多的道理没有问题,但就怕你听到这些道理,就开始困惑,就开始踌躇不前,就开始犹豫,其实很多事情,都没有你预想中的那么糟糕有可能在某一个瞬间,你会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像一团乱麻,紧紧缠住你,让你脱不了身,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继续往前走,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无论是电影行业也好,其他产业也罢。

9549


王光利,男,1966年11月生于四川眉山,知名影视导演。1997年,其拍摄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先后参加温哥华鹿特丹、新加坡、福冈等20多个国际电影节,美国著名的《综艺》评论说:"从没有学过电影的王光利的作品将可以作为电影学府的教材"。2004年,王光利接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作为国际访问学者将于2005年9月访问美国。同年创作电影剧本《血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