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北影原院长、川影学术委员会顾问张会军教授学术讲座 用灵活与实践打开艺术大门

发布日期:2018-07-08 作者: 来源: 点击:

7月6日上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原院长,川影学术委员会顾问、特聘专家张会军教授在川影金牛校区翰院313就摄影相关问题展开讲座。学校编导系主任苏亚平、导演系主任罗逊、摄影系副主任郝建、编导系副主任段晓冉参加,部分编导系、摄影系师生到场参加。

462E


讲座上,张会军首先就演播室内人物采访的布光技巧进行了讲解。他表示,在采访布光时,机位、角度、环境、景别的选择都是极为重要的,旧式电视台采访时,大多选择一个固定机位拍摄,选择固定的角度、环境和景别。这样的拍摄方式存在很多缺陷且不够灵活,不能很好地突出人物形象,也不利于后期剪辑制作。张会军强调,在拍摄一个人物时,最宜三个机位,分别拍摄正、侧、背三种方向。三个机位、三个角度、三个景别、三种光线,这样的拍摄方式会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

他指出,在日常采访拍摄中,道理亦是如此,三个以上的机位会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增加采访画面的多样性。同时在选择环境与景别时,要发挥画面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不要墨守成规。

同时,张会军也从光圈、增益、滤色、白平衡等基础知识出发,结合个人丰富的从业经验,讲解如何更高效地进行电影拍摄。张会军表示,如今的相机自动校准白平衡,使用的都是计算机集成方法,会存在些许误差。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可以尝试调试黑平衡这一参数。在画面红蓝绿比例最弱的情况下,将镜头盖盖上,黑平衡会依靠光圈自动调节,这样一来就保证了画面的色调正常。

5C18


张会军强调,他教授这一知识点时,会让学生拍摄各类物品并调试、记录它们的白平衡参数,例如蜡烛光的火苗、白窗帘、白墙面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彻底剖析这一知识点。同时,他倡导让每个学生自我阐述拍摄成果的优缺点,并将拍摄成果在班级展示,由每一位同学指出优缺点,在这样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谈到电影创作现场拍摄时,张会军从角度、景别、方向、光比等方面分享了丰富的拍摄经验。他表示,首先要考虑的是角度和景别的匹配程度,其次是焦距、透视、构图、方向等诸摄影元素。在任何摄影创作的过程中,都要认真考量这些问题。他说,北京电影学院曾有一个经典的考题,是让同学们用手机拍摄苹果、盘子等静物,这道题考的就是角度与景别的配合。他强调,拍摄是一个很丰富的问题,是方向、高度、位置、俯仰、角度等很多元素的集合。

近几年,在众多纪录片中脱颖而出的《航拍中国》其中的画面大多采用了俯拍和大远景的组合。他表示,这种组合是很新颖且独具匠心的。他很欣赏这样的角度和景别的组合,但在构图、光比、方向等问题上仍要认真考量。张会军说到,在未来的摄影创作时,同学们应多注重上述元素,并努力通过换场景、变气氛、改拍法表现主观色彩等方式,实现最理想的画面。

A197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也采访到了张会军,他指出,我们在拍摄过程中用光有一个基础,这是对于各个时间段、各种地理位置、各种氛围的熟知。光线有一个关键问题,生活的光线布置就代表了自己的观念表达。他强调,拍戏首先要满足技术,看到很好的色彩还原。第二个才是气氛,让气氛有鲜明感和规范感。

在谈到对未来川影学子拍摄时,张会军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应多给学生传授拍摄的观念、技巧、方法。作为学生自身应多看、多分析、多实践。在基础阶段可以先以模仿为主,在拍摄过程中,要自己多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