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分论坛十:《影视内容生产与纪录片专题论坛》

发布日期:2020-11-01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0年11月1日上午8:30-10:00,影视内容生产与纪录片专题论坛在我校安仁校区红色报告厅举行。本场论坛由纪录片专委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桂萍副教授主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媒学院电视学院副院长何苏六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高级编辑赵曦担任点评人。

12838

黄桂萍副教授

CC92

何苏六教授

EB2A

赵曦

1AFA2

吕修齐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蔡盈洲教授率先发言,他以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吕修齐共同完成的论文《西班牙扶持女性电影人的政策解析》为题,讲述了女性参与电影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对女性参与电影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成效。

17716

钱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侯洪教授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候选人钱进研究了《艺术类纪录片—元纪录片的史学地位及其价值意义》,钱进指出,在影视艺术理论研究中,无论是“艺术纪录片”还是“元记录”,都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这与它们在包括记录电影在内的电影历史与发展中的地位实际不符,随后他详细讲解了探寻艺术类纪录片和元纪录片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154CB

李勇教授

河南大学教授传媒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勇教授以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为案例阐述了景观展演时代如何理解平淡化电影叙事。他指出,在当下这个景观展演时代,平淡化电影叙事是另类叙事,是“不合时宜”的叙事,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来理解,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即是典型案例。

21D6B

杨曦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博士生杨曦主要探讨了《“一带一路”纪录片的传播价值与发展趋势》。杨曦以“一带一路”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概述相关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了相应的叙事策略。

210E6

孙亚茹教授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孙亚茹教授针对新冠疫情期间综艺节目的应对策略发表了观点。经过对综艺节目在特殊时期的现状分析,她指出了在特殊综艺节目应对方法以“云录制”形势为主的特色及优缺点。以现实案例为基础,阐述了自己对综艺节目模式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景的看法。

1DFB7

朱洪坤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超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熊开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张裕譞、李金萍、朱洪坤以《宣传片镜头下的城市符号建构与形象塑造:基于广州2012-2020年101部城市形象片的内容分析》展开论述,在发言中他们主要对宣传片镜头下的城市符号建构与形象塑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谈到城市宣传片是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最有效、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广州多部城市宣传片的剖析,指出城市宣传片中的城市符号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定符号的叙事方式具有内在逻辑性。

1CF3D

丁果老师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丁果以《变”与“不变”: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守正与创新》为题,提到当剧组停工、线下发行取消时互联网成了电影发行和放映的重要战场,网络电影的盛行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详细说明了后疫情时代的电影生产的变化与趋势。

论坛最后,何苏六教授和高级编辑赵曦先后对学者们的论题进行了点评,同时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高度赞扬,感谢他们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