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上午8:30-10:00,影视教育与文化比较专题论坛在我校安仁校区贡院一楼第五会议室举行。本场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担任主持,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传媒学院原院长项仲平教授和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艳玲教授担任点评人。

张燕教授

项仲平教授

王艳玲教授

杨爱君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杨爱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电影学研究生吕戈共同撰写了《新媒体演变形势下的少儿电影教育研究》。杨爱君教授提出由于教学定位、理念和课程的侧重不同,真正满足青少年电影专业学习需求、体现跨学科特色的产品仍然不足。作为国家政策鼓励、社会需求旺盛的青少年电影教育行业,应该以少儿电影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互联网的多样化,提供以互动式为主的儿童电影主题课程。

曹毅梅教授
针对儿童教育节目内容专业化改革研究这一问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毅梅教授与焦作大学讲师张屾也分享了自己在《儿童教育节目内容专业化改革研究》中的研究成果。
曹毅梅作为发言代表先详细阐述了近十年国内外儿童教育节目的内容发展与创作理念,随后强调我国儿童节目内容的专业化改革要始终牢记儿童教育的本质功能,提高我国儿童节目制作的专业素养。

罗薇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罗薇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商业电影翻拍策略研究——以贺岁喜剧<来电狂响>的本土化改造为例》。罗薇副教授以《来电狂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探讨商业电影翻拍的本土化改造策略及其文化思考。她在发言中强调,对海外原创电影的本土化改造,最重要的是对文化适应性的调整。

陈咏副教授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陈咏副教授以《中国喜剧爱情片叙事研究》为题展开发言。陈咏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喜剧爱情片类型的形成机制,并从国内外,港台和大陆的角度对比了喜剧爱情片类型叙事的异同,并对港台导演和编剧以喜剧爱情片进军大陆市场失利原因做出分析。

石丹副教授
山西传媒学院石丹副教授研究的方向是《5G背景下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价值与培养模型建构》。石丹副教授从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价值意义出发,强调不仅要将影视教育放置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维度下,还要延伸到意识形态的思政教育中,搭建具有可行性的培养模型。

潘芊芊副教授
厦门演艺学院潘芊芊副教授讲述了自己撰写的论文《试探中小学影视教育如何推广和普及》中的核心观点。潘芊芊副教授认为影视教育的开展要分区域分阶段进行,设置专门的影视教育委员会,设置从国家到地方多方参与的运作模式等,电影要深入学生内心,必须在校园内有潜移默化的途径,而学校氛围的塑造可以充分让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思想准备,为影视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史可老师
我校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戎月姮、史可,分享了他们在撰写《互联网视听传播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与创新》中的研究成果。史可老师在发言中谈到了当代互联网视听传播对高校音乐教师的影响和新要求,她指出,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除了在生活中享受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思考、探索互联网与学习、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项仲平教授在点评环节赞扬发言人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关注度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与当地紧密联系、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络、紧扣了今天影视教育与传播的主题。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艳玲教授认为研究者们在发言中提出的具体方案都为中小学影视教育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感谢大家在影视教育领域的付出与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