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贵武在我校金牛校区在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以《驱力与内核: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主持传播》为主题的讲座。我校校长罗共和教授、播音主持学院院长赵小蓉教授等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颁发聘书现场
讲座正式开始前,我校聘请高贵武教授为客座教授并颁发聘书。

讲座现场一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主持传播的实质及演变、技术发展的实质及其影响、技术发展与主持传播间的关系、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主持传播。
高贵武指出,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无非是两方面:从内部和外部入手。
所谓外部,就是技术的驱动力,作为社会的一种力量,驱使整个行业发生改变;内部,就是播音主持的内核。高贵武教授就此展开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二
高贵武首先例举了“2021年东方卫视主持人事件”。在事件中,东方卫视几名主持人参加一场生日会,发出了一些不当的言论,受到了关注。由此,即便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台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仍然受到社会的关注,说明主持人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
类似的事例有李佳琦朱广权带货直播、王冰冰等,播音主持现如今已经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和样态。
高贵武还例举了更多的相关实例,并在自己的研究中总结为:人格化——主持传播的实质。
与传统的主持人相比,现在的主播们更频繁地使用“家人们”“粉丝们”“我想死你们了”这样的词汇,迅速拉近了屏幕两边双方的距离。

讲座现场三
从媒体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因为时空的突破,把受众之间交流的距离拉开,实际上是一种“反交流”。而从人类传播的趋向上来看,我们一定是追求“正交流”。
高贵武分享了一段经历:他问一名主持人——有了人工智能的出现你是什么感觉?主持人的回答却令大家感到诧异,他说:“我太高兴了,终于从一些重复的、机械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了。”“我现在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一些新闻的挖掘当中,我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提高。”
有人说,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展到能完全取代主持人和主播,但是只是时间问题,是不是到了那一天就真的不需要主持人了?高贵武说,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引用托马斯·萨金特的话说:“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统计学,只不过用了一个很华丽的辞藻。”,而统计学无法取代人、人格化。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人的价值、达到人的目的。
人工智能对于播音主持有一定的影响,让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哪里——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定义主持传播的人格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主持传播中的非人格化,促进人格进化。

讲座现场四
最后,高贵武进行总结:
1.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传播的影响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还在飞快的提升。
2.主持传播的实质是一种人格化的传播。
3.技术对我们来说不是坏事,相反,越发展才越好。
4.人工智能对主持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5.技术越发展,越需要主持传播。
6.大家对于情感、温度、人格、心灵、精神的交流的渴求会越来越强烈,而这种传播样态需要“人与人”交流去实现,而充当这个角色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