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王崇学教授来我校讲座交流

发布日期:2021-12-08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1年12月7日19:00,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我校管理系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王崇学老师在安仁校区闻院117举行了以《1980~2010西南艺术的演变》为主题的讲座,我校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娟副教授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9CFA

讲座现场

首先,王崇学讲到80年代 伤痕美术、乡土艺术,1950~1980年中的艺术作品大部分具有宣传和歌颂的作用,但没有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所以那段时间的艺术作品没有什么突出的个人成就,谈不上艺术的创造和创新。

伤痕美术是文革后期出现的美学现象,70年代的画家们开始对文革进行反思和批判,文革结束以后画家们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以往“红光亮”的表达题材转向平民化。艺术家程丛林的作品《1968年某日某月雪》,作品正视现实的悲剧场面,场景中突出了真实感与悲剧感的结合,追求既冷又灰的政治感觉,竭力刻画人物内在的心理与真实的造型。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科研处

讲座现场

乡土艺术也叫生活画、乡村写实主义绘画,强调现场观察、如实表现,这类作品在构思上概括、提炼,构图上人物组合表现自然。表现了乡野、质朴,古朴、粗犷的人物和他们近乎原始的生活。艺术家朱毅勇的《山村小店》、罗中立的《父亲》,两幅作品都表达了底层关怀的价值观,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当代农民问题与相关创作问题。不仅如此《父亲》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开端,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科研处

讲座现场

然后,王崇学谈到1990年——2000年 “85”思潮,1980年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人不满于美术现状与苏联的美术,厌倦了传统文化里一些过时的价值观,试图从西方当时的艺术环境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这个时期的创作主题、风格面貌开始多元化,艺术家们积极思考、创作,把自己的情感带入画作,画风也从写实向写意、抽象等风格发展。程丛林创作的《大地的史诗》,画中的行人被象征性的黑白画面分割开,现实的景象与艺术家的想象被置于同等篇幅中。观看者穿行其间,仿佛看到迎亲与送葬的两队人马从眼前走过。此作在德国展出时,策展方将作品分为两部分,相互对峙,形成一条视觉走廊,完美展现了作者的生死观。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科研处

讲座现场

2000——2010年的现代艺术,21世纪初这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方面发展转型的时期,就艺术领域来看,很多艺术家走出体制,他们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艺术家本质的理解进行创作。21世纪后的西南艺术不止步于某种技法和画风,王崇学表示,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自我内心的表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创新。从90年代资本进入艺术市场后,艺术家们或为己、为名、为利进行创作,但最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并不是那些资本短暂喜欢后抛弃的作品,而是富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科研处

讲座现场

最后,王崇学提出过去30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借鉴中前进的,同时也在结合属于我们的思想。从这三十年的发展来分析,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受到社会影响后所产生的作品其含义是不一样的。艺术跟时代息息相关,一件艺术作品需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悟它。如果艺术只是学习、借鉴、模仿过来,是不会长久的,并且没有生命力。艺术是有根源的,需要对它进行摸索,这样才有利于其发展。王崇学教授最后指出“优秀的艺术需要敏锐地抓住时代本质、抓住人的本质,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大浪淘沙,唯有富含价值的艺术才能被历史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