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著名导演谢飞教授来我校讲座交流

发布日期:2023-04-06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著名导演谢飞教授来我校安仁校区,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谢飞导演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学习电影的方法,共同探讨电影教学的未来。

导演谢飞教授

谢飞教授(右)与我校电影学院执行院长宁瀛(左)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

交流中,谢飞和青年教师们探讨了影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破解的路径,他认为,本科阶段的细分科教育存在一定弊端,应该打破这个框架,推行综合的“融媒体”制作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则可以再进行细分,实行精英培养。此外,学校应该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开设一些毕业即可就业的技能课程,例如照明、录音、化妆、制作等,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养活自己,再寻找机会向高处深处发展。

讲座现场

“青少年时期看的电影,现如今回想起来,对我们艺术观、世界观的建立有很大影响。”谢飞教授告诉大家,电影可以唤起对文学经典、艺术美学的思索。看好的电影,是学习电影最好的方式。

“要学导演、当导演还是要靠‘拍电影’,这是艺术实践。”谢飞说,自己开始学创作电影时还是胶片时代,昂贵的拍摄成本使他没有机会时常参与拍摄。

那时学校主要通过各种非胶片的方法教学,由于器材、材料太昂贵,老师讲课大多用舞台表演和纸面作业的方式,让同学们互导互演、互帮互学,还要广泛涉猎表演、编剧和导演,甚至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践中的各种工作都是你的经验,参加多了,就更能了解时代,跟上时代,知道如何拍出一部完整的电影。”谢飞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老师,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后来他找机会去北影厂实习,先做场记,再做副导演。直到36岁,他和同学郑洞天合作,拍出了处女作《火娃》。

“没有实践就是‘空头文学家’。”他想方设法自己拍戏,陆续拍出《我们的田野》(1983年)、《湘女萧萧》(1986年)、《本命年》(1990年)、《香魂女》(1993年)等影片。其中《本命年》获第四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香魂女》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讲座现场

“我认为成为电影导演需要具备三种素质:视觉形象感悟力、艺术作品构思力、创作实践执行力。”他表示,拍电影,是通过实践把人文思想上的变化表现出来。

谢飞鼓励同学们在看电影和拍电影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和认识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同时,他建议同学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包容的态度去探索社会,并且要带着审视的心态去反思自己的内在世界。

在讲座后的问答环节中,有同学提出:“是应该坚持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多方面尝试?”

谢飞回答:“要坚持喜欢的。但是如果把导演作为职业的话,还是要多方面发展。我一直认为写小说和作画这两个职业很吸引我,这两种职业的人都很专注于自我表达。但是,作为导演,需要关注现实,注重人物的内心表达。在学习期间,还是要多涉猎多尝试。”

谢飞教授与我校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