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我校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高校网络视听论坛

发布日期:2023-04-24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年4月22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议暨第五届中国高校网络视听论坛在我校(安仁校区)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指导,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承办,论坛主题为“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网络视听生态建设”。来自全国各大知名院校学者、行业专家相聚川影,共同围绕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与人才培养新路径、携手推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网络视听生态深入交流和讨论。

论坛现场

我校校长罗共和教授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校副校长,罗思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孟建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刘荃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许波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上海耀客传媒副总裁孙昊、Epic Games 中国区教育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委会常委褚达;我校校长罗共和教授、常务副校长李健教授及各二级学院的领导老师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我校校长罗共和教授

罗共和代表我校对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给予本次论坛举办的大力支持和高度信任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崇高敬意。罗共和表示,全媒体时代,网络视听发展迎来新机遇,希望与会嘉宾、广大师生能够通过此次论坛学习更多、收获更多,并预祝理事会与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

开幕式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代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对于此次论坛及理事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张国涛副会长充分肯定了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成立八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孟建教授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孟建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孟建教授表示,网络视听一路“狂飙突进”,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的靓丽风景线。面对网络视听迅猛发展的现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感到生逢其时,同时也深感忐忑不安,必须奋起钻研、责无旁贷,鞭策学界更好地开展网络视听理论研究。本次论坛通过举办主题论坛、圆桌对话、专题论坛等学术研讨,为文化强国、建设视听中国、视听新生态吹响集结号。最后孟建教授对川影师生为本次论坛顺利召开付出的努力深表谢意。

开幕式现场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教授

开幕式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教授主持论坛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以《媒介与文明:网络视听的历史使命》为题,从“媒介与文明:社会演进的重大命题”、“媒介与文明:网络视听的历史责任”、“媒介与文明: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成果的阐述。孟建教授还进一步对网络视听体系的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学理探索,把网络视听的发展纳入人类文明新形态,启发哲学层面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在题为《短视频:再赋权与再生产》的主旨发言中,对短视频发展的技术动因、资本动因、底层动因、社会动因、群体化生产进行了总结。张国涛教授认为,经过两次赋权,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开放式共创共享平台,短视频作为再赋权的正能量,呈现了一系列再生产的新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的主旨发言《流媒体平台Netflix在韩国的影视实践》对韩国影视实践与影视文化国际传播的问题进行了前沿思考阐述。她指出,韩国电影的现状呈现出流媒体发行日益凸显的现象;Netflix在韩国的影视实践中,韩国影视界自身的造血机制与市场敏感度逐渐生发,呈现出行业结构、投资体系、人才吸纳等多维度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在《中国网络影视学及其理论体系构建》发言中指出,中国网络影视发展在促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在主旨发言《短剧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中,从微短剧产业现状、微短剧艺术创作特点、微短剧行业问题及对策、微短剧产业的未来四个方面,对全媒体时代微短剧产业进行了全面剖析与解读。

耀客传媒总裁孙昊

耀客传媒总裁孙昊作为业界代表,发表了题为《共情与创新——网络长剧集破圈之路探析》的主旨发言。孙昊先生指出网络长剧集在当下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长剧集“破圈”的关键在于“共情与创新”。最后,孙昊先生也对高校培养影视创作专业人才的教学思路提出了建议。

主旨发言后,论坛进入“圆桌对话”环节。对话嘉宾以“智能驱动: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与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为主旨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交流现场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对全媒体时代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与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一方面,艺术学学科调整、整体往实践创作转向,对高校是较大挑战。另一方面,挑战来自产业与行业。微短剧赛道的崛起,对高校也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首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表示充分认可。程樯教授表示,师资力量及生源渠道堵塞是未来高校在网络视听人才培养中遇到的最大挑战。程樯教授进一步说明,作为应用型学科,高校教师在学生实践创作过程中应自觉杜绝低俗粗糙的创作导向、要求学生去体验生活,为作品提供生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校副校长罗思教授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校副校长罗思教授分享了川影三十年来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与思考。面对内容创作“质与量”失衡、科技挤压艺术空间、真诚表达缺失的三大挑战,罗思提出了“川影方案”:坚守“爱与信仰、敬畏心”的创作文化;聚集“川影人大联盟”,鼓励校企合作;搭建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内容驱动启发教学活力。最后,罗思教授总结,“量是产业需求,质是创作需求”,这是川影对创作的信仰之力。

Epic Games 中国区教育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委会常委褚达

Epic Games 中国区教育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委会常委褚达首先分享了Epic Games的虚拟制片、虚拟艺人等方面的业务与成就,随后提出通过对教育的情怀拉动产业、高校加速融合发展的构想。褚达先生提出,市场的庞大机遇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许波副教授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许波认为,影视专业教学应该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网络视听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头部院校的办学优势逐步弱化,在这个“英雄不论出处”的时代,“机遇”属于每一个对影视专业抱有充分热爱的学生。与此同时,高校专业老师将面临更大“挑战”。高校教师是否能跟上时代、行业、专业的变化,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视听人才培养的关键。

圆桌论坛结束后,中国大学生微短剧创作微光计划隆重发布。

该计划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发起,全国百所高校共同参与。微光计划旨在汇聚中国大学生微短剧创作新势力,孵化创作精品微短剧优质内容,以年轻人独有的视角通过微短剧讲好中国故事。

微光计划通过整合行业平台资源、影视制作企业资源及创投资本,形成内容孵化、剧集生产、项目创投及人才培养的微短剧内容生产全链路生态系统。该计划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发展,为中国微短剧内容产业发展助力。

微光计划每年将面向全国大学生征集100个微短剧项目策划,并从中遴选10部最具开发价值内容进行项目孵化。计划通过设立的百万创投基金重点扶持10个最具开发价值微短剧项目,最终创作生产10部精品微短剧剧集。此外,微光计划将依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学术研究平台资源,每年发布年度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微短剧榜单及微短剧产业报告。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五所代表高校共同启动微光计划。启动仪式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我校校长罗共和教授共同参与授牌仪式。

仪式启动现场

在上午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与嘉宾在罗思的陪同下,参观了四川影视文创城、我校图书馆、校史馆,就产教融合在川影的落地实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参观现场

下午,两个平行主题论坛同时在我校安仁校区贡院大剧院红厅、绿厅举办,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33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网络视听生态秩序的发展与建设”、“网络视听生态文明的创新与表征”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现场

论坛专场一:网络视听生态秩序的发展与建设,本场分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学术主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晖做学术点评。

“新文科+行业定制短剧”——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实践》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黄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高校普遍面临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创作视野较为狭窄、产教脱离的问题,并提出破题关键在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思路。

《智能新时代视阈下口语传播的生态构建》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口语传播系主任,马岂停教授在报告中畅想元宇宙、Web3.0、AIGC等为代表的智能新时代来临时,人机交互嵌入的可能性。在传播生态被颠覆,口语传播被复媒体式重构的智能新时代,更加呼唤人们珍惜口语传播的人性“光晕”。

《中国动画由“民族化”到“再民族化”》

重庆邮电大学副院长,王睿教授将中国动画分为“民族化”、“再民族化”两方面进行报告。民族文化为中国动画生产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资源,中国动画里“民族化”以鲜明的民族特征,宣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多元重构的“再民族化”,显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思路。

《广西网络视听节目的发展历程、传播特征及创新策略研究》

南宁师范大学陈秋凌教授从广西网络视听精品内容的特点、创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发展的路径三个方面,全面勾勒了广西网络视听节目的发展蓝图。

《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策略分析——以2019-2021年度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传播类优秀作品为例》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尹力副教授在报告中从广西视听媒体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介绍、2019-2022广西视听媒体国际传播类作品分析、广西视听媒体国际传播的未来策略三个方面,梳理广西对外传播的发展路径。

《着力建设高校网络视听文化高地》

北京联合大学系党支部书记毛美娜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如何利用网络视听平台建设《影视艺术审美》课程的相关创新研究内容,呼吁守好高校网络视听文化高地。

《内蒙古主流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实践》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马宏波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内蒙古主流媒体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媒体全流程内容生产整合、点面结合的媒体运营、营销区域链以及多样态的媒介传播矩阵,打造出权威性、专业性、亲民性的精品化新型主流媒体。

《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文化遗产知识传播》

广州美术学院张啸教授针对传播网络时代中的文化遗产知识传播进行了学术探讨,他认为,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是网络社会对文化传统知识的传播状态,此状态以分布式认知和交互为主要特点,观众通过网络虚拟现实体验不断调整对文化遗产、社会和自身的认知。

《网络视听传播视域下皖南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黄梅戏为例》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高祥华副教授从选题缘由、网络视听传播助力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发展四个方面,对皖南民间戏曲文化在网络视听传播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江苏戏曲的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以B站江苏戏曲的融合与联动为例》

江苏开放大学陈琳娜副教授在报告中,从困境与危机:江苏戏曲B站传播的现状、适配与突围:江苏戏曲传播的B站经验、传承与创新:江苏戏曲的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三个维度,探讨推动网络视听时代传统戏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传播策略。

论坛现场

论坛专场二 :网络视听生态文明的创新与表征“网络视听生态文明的创新与表征”专题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许波担任学术主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任学术点评。

《微短剧产业价值链分析与内容进阶的技术赋能》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高洪波教授深度剖析微短剧现状,将其归纳分类为上中下流三个产业价值链条,通过布局题材,平台属性和受众群体向我们阐释其市场现状,提倡微短剧多关注多渠道新技术赋能的生态建设,力求社会对微短剧创作进行扩展创新。

《新媒体时代受众抵抗式解码的“奇观”化现象》

南京邮电大学季静副教授从传播内容,传播环境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指出:尽管观众权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所增长,但观众的参与性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话语权。

《阐释与整合:短视频《你好 成都》的城市品牌形象塑造》

成都大学谭筱玲教授结合《你好 成都》的创作理念,从传统宣传片所面临的挑战、政策导向两个方面提出阐述与整合的理念,为城市品牌宣传片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小窗里的中国:反应视频赋能对外文化传播的逻辑与启示》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汤天甜副教授在报告中,以Youtube上涉华题材类型的反应视频在国际范围的影响为例,提示传播者们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可以建立一种交互的开放式的情感联系,培养跨文化社群。

《中视频风口下“优爱腾”网络自制短剧的创新策略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陈琰教授针对中视频的特征及发展诱因,提出有效利用厂牌效应,探索类型化新模式的应对策略,以及网络自制短剧“线上沉浸式观剧与线下实景体验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的构想。

《中国网络自制剧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与路径研究——从迷雾剧场说起》

南京艺术学院魏佳教授立足于网络自制剧发展动因与创新表征,表示中国网络自制剧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还是要由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落实到优质内容与用户需求上。

《乡村振兴视角下短视频对乡土文化的再造与重塑》

西南石油大学但午剑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了巴蜀乡村短视频头部博主抱团出现的现象,并揭示了短视频对独具特色的巴蜀乡村日常生活,乡民的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主流媒体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探索 ——基于央视频“央 young”系列节目的分析》

厦门理工学院张帆副教授在网络视听时代下,举例高播放量节目证实主流媒体要以内容为王,并实现多角度突破,巧用传播学指引主流媒体在形式上应该关注互动性共情感的特征。

两场专题研讨为本届论坛提供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在我校(安仁校区)贡院第五会议室召开。

会议现场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许波主持理事会议,对第五届中国高校网络视听论坛工作进行总结,并邀请参会理事对专委会工作发展建言献策。

王方副主任委员对专委会八年时间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梳理,对专委会更有凝聚力、更有活跃度,拥有学术高度、学人温度的发展未来提出畅想。

孟建主任委员代表主办方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做总结发言时表示,在这里,每个人都了不起,每个人都有能量。在网络视听新时代“各个学校开花了、各个学者尽心了、年轻人起来了”。

罗思代表承办方我校做总结发言,首先感谢学会对川影的信任,她表示,在两天的时间内,跟学会的老师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到来给川影校园带来的新能量,感谢川影的执行团队对本次论坛的全力保障。通过理事会与论坛的召开,最核心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专委会交流的纯粹性。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议暨第五届中国高校网络视听论坛圆满结束。站在全媒体新时代变迁的拐点上,网络视听学界与行业更要善尽社会责任、引领学术创新,共同为中国网络视听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