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祥林教授在我校金牛校区第一学术报告厅(安仁校区金厅同步转播)举行了以《当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讲座,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教授,电视学院院长苏亚平教授及部分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教授(左)代表学校向李祥林教授(右)颁发聘书
讲座伊始,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教授代表学校向李祥林教授颁发聘书,聘请李祥林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教授
“做教育需要深度了解中国的文化从哪里来,更要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明内核。”罗思表示,今年五月,我校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我校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希望将非遗与课堂教育相融合,开创新型的非遗保护形式。
我校电视学院院长苏亚平教授
本次讲座由电视学院院长苏亚平教授主持。他提到我校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开设非遗保护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需要通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非遗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的结合。
讲座现场
李祥林从世界到中国的非遗保护,非遗定义、分类及非遗法,以及当今中国的非遗保护实践等方面,对现场师生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述,跟师生一起交流探讨高校介入非遗保护的可行性与基本思路。
非遗保护从世界到中国:“非遗保护是一段既艰难又快乐的过程,我们要从中不断发现、探索。”李祥林谈到中国非遗保护是一段曲折的路程,相比于西方国家两百年前就开始的非遗保护之路,我国20年的短暂经历使非遗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但是我国的非遗保护成果正在急速爆发增长。例如,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山东济南举办的非遗博览会,都展现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突出成果。
讲座现场
非遗定义、分类及非遗法:想要了解非遗,首先要先从非遗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李祥林详细介绍了非遗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他表示,定义里有两个关键词要特别重视,那就是“各族人民”和“世代相传”,并根据这两个词介绍了非遗的判定标准。非遗文化存在多样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是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是非遗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李祥林建议非遗工作者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进行详细阅读,以便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当今中国的非遗保护实践:李祥林提出,作为文化工作者最基本的两点要求,一是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单一模式推广文化发展,要让各式各样的文化共存,人类文化多样性越高,人类文明发达程度就越高;二是树立文化平等观,调查者要放低姿态,站在民族的角度理解文化。身处影视传媒行业,更要抛弃镜头的主观性,削弱部分自我意识与偏见,坚决抵制经济高低决定文化高低的想法。
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正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与他国不同的“中国经验”——由政府直接领导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和形成合力的四项非遗保护工作基本原则。
讲座现场
现场提问
提问环节,现场老师们纷纷提出他们在非遗保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李祥林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对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建议大家除了非遗类知识,还可以尝试阅读一些民俗文化学和人类学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积累,在书中进行溯源,一定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