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第八届成都国际非遗节·首届“锦华奖”非遗影像展映颁奖大会在我校金牛校区隆重举行。
活动现场
322部影片申报参赛、45部影片入围,8部获奖影片终于尘埃落定。本次影展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新作、佳作迭出,汇聚了新时代非遗影像新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次影展旨在展示传播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像连接非遗世界,搭建非遗影像交流互鉴的纽带和桥梁,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活动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非遗影像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关注,得到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和宣传,许多行业领导和专家学者也前往打卡。经过全国征集和专家评选,大量情感充沛、打动人心的非遗影像作品脱颖而出,记录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非遗的创新实践,荟萃光影照亮起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互鉴之桥。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教授致欢迎词
活动自2023年6月10日起对外征片启动到9月10日截止,共收到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部分高校、非遗中心、影视公司和主流媒体等单位和个人参送的作品计322部,其中不乏已在国内外获得多个大奖的非遗影像作品前来参展。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高子棋副教授现场分享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张珊珊副教授现场分享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焦道利教授现场分享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曹新伟副教授现场分享
我校电视学院院长苏亚平教授现场分享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娟教授现场分享
45部入围影片献礼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分别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大学和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设观影论坛进行展映。本次颁奖典礼上,各个分论坛展映负责人分享了观影和讨论情况。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多形式、多样态、多文化的非遗影像作品的汇集与展映,精进创作质量,创新传播方式,对于提高非遗的可见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和珍爱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舞蹈《山坡坡》
表演:我校青年舞蹈团
舞蹈《西部风情》
表演:我校青年舞蹈团
颁奖仪式前,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刚,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广西民族志电影与非遗影像策展人麦西等行业实践者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靖江,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君健,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以及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广宇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一道,围绕“非遗影像二十年”的主题,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当代中国非遗影像的强劲生命力和创新实践。
专家分享“非遗影像二十年”
在首届“锦华奖”非遗影像颁奖典礼上,《白蛇传•情》《大地狂欢·骂社火》《活着唱着》《浮世一声》《犁春牛》《此生一戏》《有戏》《牡帕密帕-李扎倮》等八部作品最终摘得最佳纪录长片奖、最佳剧情长片奖、最佳纪录短片奖、最佳学生作品奖、最佳非遗传承人口述奖、最佳传播奖的桂冠。
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四川省文联原主席郑晓幸
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四川省文联原主席郑晓幸在颁奖仪式中提到,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从2007年举办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八届,今天的“锦华奖”非遗影像展映大会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最具创意性的、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在中华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火’,仅在四川就有世界级非遗项目8项,全国性非遗项目153项,省级非遗1132项,这其中有许多急需抢救、保护,许多将要消失。但我们年轻的、高校的团队行动起来了,他们通过传统技艺拥抱数字化、拥抱影像化,守住传统的中华文脉并且绽放新的风采。”
授牌仪式
颁奖仪式后,四川人文影像研究院的成立给非遗影像发展带来了更多期待。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主任罗思教授表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川影发挥自身一流影视学科专业集群优势,依托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资源,成立四川人文影像研究院。她强调,四川人文影像研究院将围绕非遗影像、户外影像、数字影像等主要研究方向,推动资源整合、学科融合、渗透和交叉,汇聚人才,实现一批科研成果、影视作品、文旅项目落地,打造我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个新的高起点、高规格的研究高地与平台,赋能非遗传承保护与创作发展。
合影留念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协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与非遗影像专委会、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与整个活动的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