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陈犀禾教授来我校讲座

发布日期:2023-11-13 作者: 来源: 点击:

10日下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犀禾教授在我校安仁校区贡院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以《谢晋电影和上海电影传统——纪念谢晋导演诞辰100周年》为题的讲座,我校董事长黄元文教授、副校长于世祥教授,以及电影学院、播音主持学院、电视学院、新媒体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观看。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犀禾教授

从谢晋电影到上海电影传统,再到新中国电影,陈犀禾教授深入剖析了“上海美学”和“新中国美学”、“国家美学”和“人文美学”的不同之处。如果我们试图从历史地理空间和价值观为坐标,为前后两个时期中国电影的总体特征和基本面貌做出定义,那么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上海美学”,后者称为“新中国美学”。上海美学最主要的主要特征是人文现代性;新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是革命现代性。

陈犀禾教授讲座现场

“我们也可以把这两种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美学用‘国家美学’和‘人文美学’来概括。”陈犀禾教授认为,国家美学注重关于国家的宏大叙事、国家形象、国家命运、国家历史的表现,强调国家利益和形象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如近年来《建国大业》《建党大业》《我和我的……》系列;人文美学则更注重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其生存状态、命运和形象,强调“以人为本” 的价值观。如他在讲座中列举了一些代表这一美学传统的上海早期优秀影片,在新时期代表这一上海美学传统的还包括以谢晋、吴贻弓、黄蜀芹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作品,如《芙蓉镇》《城南旧事》《人鬼情》等。

我校董事长黄元文教授

我校副校长于世祥教授

讲座现场

“谢晋电影,是对上海传统和新中国美学的融合,以及个人传奇和国家命运的结合。”他提到,如《天云山传奇》(1981)、《牧马人》(1982)、《芙蓉镇》(1987)等影片,则很好地体现了对新中国美学的创新和对人的命运和价值的深沉关注。

谢晋电影让民众透悟出社会和人生的哲理,获得社会性的现实共鸣和内涵的施展,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艺术反映。学习谢晋的电影精神,在万浪奔腾的新时代,我们要弘扬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坚持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创造出具有时代标志、时代特色、时代影响的优秀作品。

现场互动环节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