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四川师范大学彭文斌教授来校开展《问题意识与课题申报》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4-12-09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进一步开展有组织科研工作,瞄准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2024年12月6日下午,学校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彭文斌教授来校开展了《问题意识与课题申报》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校科研处主办,管理学院和人事处承办。

我校蒲爱民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前,学校蒲爱民教授对彭文斌教授来校讲座表示热烈欢迎,同时隆重介绍了彭文斌教授学术经历。彭文斌教授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四川师大遂宁校区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曾任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类学中心执行主任、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首席教授,兼任温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美国亚洲研究会的资深会员、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会的理事、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西南知识思想史、族群研究、旅游人类学、灾难人类学和饮食人类学等,主持过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和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多项,著述丰富,成果卓著。蒲爱民表示此次讲座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彭教授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经验,为我们分享如何通过自身学科专业在学术研究中培养问题意识并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取得成功,相信这次讲座不仅能为大家提供丰富的学术指导,还能激发大家在学术科研中的创新思维。

讲座现场

随后,彭文斌从科研与问题意识为切入,通过大问题意识、社科文本框架以及问题意识在国家课题申报中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座。

在科研与问题意识方面,彭文斌提出科研起源于问题,探索于未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进行的研究即为科研。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实践、理论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困惑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的心理活动,能对问题做出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从而推动学术创新和研究效率与价值。

在大问题意识方面,彭文斌提出“大问题”即是“大担忧”或“重大关切”,涉及到世界现代性或中国发展的非常根本性的层面,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的,而且其答案很可能是多元的。但随着对问题的讨论,对于认识现代社会的性质和反思中国国家的发展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问题”意识体现在学术需求、社会需求和现实可行三个方面,一是认同问题,如:民族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这是我是谁你是谁的问题;二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灾害、长江黄河水资源保护、祁连山生态保护等,这是生存条件的问题;三是全球化与发展问题,如:移民、经济失衡、乡村扶贫与振兴等,这是活得好不好的问题。

讲座现场

在社科文本框架方面,彭文斌提出选题的价值要有创新性,学术动态梳理的学理性,前期个人积累的基础性,论证文本的规范性,研究方法的得当性,主要包含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参考文献等。强调了问题意识要具有的时代性、政治性、地域性和民族性,问题意识要具有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优势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问题意识要具有战略、学科、理论、思想、思路、对象、问题、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即选题要具有社会贡献、学术理论与思想贡献、研究方法贡献等。

讲座现场

彭文斌通过2023-2024年度国家政治学、社会学社科项目立项案例分析了共同体研究、生态研究、乡村振兴研究、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鼓励跨学科申报,在题解、综述、方法、实证与假设、参考文献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用自身立项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剖析,案例真实、设计规范、规划合理。彭文斌通过自身丰富的学术经历,鼓励大家要锻炼问题意识,多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多领会党和政府文件,多读前人研究文献著作,运用影视艺术的学科思维进行多维度合作,未来大有可为。

我校校务委员兼发展规划处处长黄萍教授总结发言

校务委员黄萍教授在总结中提出,彭文斌教授为川影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讲座过程语言诙谐、深入浅出,希望各学院要向彭文斌教授学习,各位老师要向彭文斌教授多联系多请教,勉励大家提早做好申报2025年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申报准备,做好选题和撰写申报书的工作,为下一步学校开展专题指导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