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西南大学教授袁智忠来校讲座

发布日期:2025-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

5月16日,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智忠在我校金牛校区翰院举行了以《中国电影伦理批评描述:基于学科与学派建设的语境》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电视学院院长助理蒋峰副教授主持,我校电视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袁智忠从观看电影的不同层次出发,强调了专业性在电影批评中的重要性。他提出,要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的局限,创造新的价值,并重新审视电影史和经典理论,以及它们对教学和创作的影响。袁教授提倡超越现有的理论框架,强调中国电影伦理学应通过电影学与伦理学的深度交叉,构建一个“顶天立地”的研究体系:既要关注影视伦理的国际标准制定,又要聚焦于疾病叙事、家庭伦理等现实议题。

袁智忠教授

袁智忠从中国电影伦理理论重构、方法创新、技术反思这三大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影伦理与学术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片例进行了细致解读。他强调,伦理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地域文化、师生关系等。通过分析《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土地》《红高粱》等经典电影作品,袁智忠揭示了影视作品中蕴含的伦理元素。同时,他批评了某些影片中存在以丑为美、暴力血腥等问题,倡导艺术创作应面向未来,关注青少年发展。

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电影产业面临“空心化”的潜在风险。袁智忠指出,需警惕技术主导下的人性缺失。他强调,应深入研究人脑与电脑的关系,确保人类主体性得以保持。袁智忠还提出,团队建设和学术共同体的构建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影视伦理学会已汇聚不同地域和院校的学者,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交流网络。该学会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且面向世界的学术品牌,旨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同时,袁智忠倡导电视学院应构建自身独特的学术体系,以推动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

讲座现场

袁智忠分享了他的求学经历,强调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若想成为“大人物”或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独特的观念、严谨的科学思维和高效的执行力。他还特别提到,坚持做笔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有助于系统地记录观影感受与分析,并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在谈到如何选片时,袁智忠建议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目标来选择影片,明确创作或理论研究的不同需求。他引用了一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还把“行万里路”比作与名人交流,指出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同学们多与老师沟通,主动交流想法。

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袁智忠着重指出:“在影视研究中,我们不仅要解构银幕镜像,更要致力于构建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叙事。” 随后,现场的师生们围绕AI伦理叙事、封闭空间影像表达等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针对这些问题,袁智忠逐一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使在场师生对这些较为前沿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他还鼓励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要勇于探索中国电影伦理领域,紧跟时代的步伐,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