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国传统文化与戏剧影视发展”主题研讨会在我校安仁校区音乐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四川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主办,川影电视学院、电影学院、管理学院承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剧作创研中心、四川作家作品改编研究中心、四川省艺术传播学会、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共同协办。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颜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戏剧影视创作的精神沃土和思想源泉,当代戏剧影视艺术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让传统美学的智慧之光照亮现代荧屏,使戏曲艺术的精粹绝活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将水墨丹青的意境美学融入影视语言,在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中探索中国影视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

我校副校长颜杰教授致辞

骆平教授致辞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戏剧影视创作既要扎根传统美学的精髓,又要以创新思维激活其时代生命力。当前,四川影视教育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产出了一批如《哪吒2》等兼具文化底蕴与产业价值的标杆作品,但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国际传播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次研讨会旨在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探索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创作路径,打造彰显中国气派、巴蜀特色的戏剧影视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培养新时代文艺创新人才提供方法论支撑。

王博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四川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副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博主持。

刘丽教授主持主题发言环节
主题发言环节由我校电视学院副院长刘丽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与戏剧影视发展的关系,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赋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分委员会委员孙立军教授
孙立军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影视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他强调,AI时代并非机器的时代,而是人的时代,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他提出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应聚焦“想象力、审美力与执行力”三大核心能力,并通过多部由师生共创的AI全流程制作短片,生动展示了人机共创模式下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分委员会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海洲
王海洲教授从五个维度深入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影视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他指出,传统文化有助于作品题材、素材的发掘与挖掘,有助于主题表达的价值提升,有助于典型人物的塑造,有助于作品表达技法、技巧的提升,有助于凝练作品的风格、品格,并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为例,生动阐释了传统文化在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精神价值呈现方面的当代意义。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分委员会委员范志忠教授
范志忠教授讲述了中国电影传统与现代性的文化张力和美学建构的过程。他认为,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中国电影创作与理论唯有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东方之美,并始终坚守契合现代文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类型化叙事和工业化制作,方能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电影学派的现代性美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辽宁大学兼职教授、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院长贾磊磊教授
贾磊磊教授以经典武侠电影《方世玉》中“世玉刑场救父”的经典桥段为例,揭示了中国电影区别于西方电影的典型特质——儒家伦理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中,儒家伦理思想始终如一条精神血脉贯穿其间。从家庭伦理片中“孝悌为本”的情感叙事,到历史题材中“家国同构”的价值抉择,儒家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进叙事肌理,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影像话语体系。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项仲平教授
项仲平教授从文化认知、叙事重构、符号转化、价值传递及挑战展望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与影视创作的融合路径与发展方向,并提出三点建设性对策:首先,加强跨学科研究,建立“影视创作+文化研究+科技应用”协同创新机制;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影视转化评价体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最后,深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通过联合制作、国际合拍等,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国际叙事范式融合,提升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
周安华教授对多部中外经典动画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的经典传承,再到冲进全球票房前五的《哪吒2》,指出精良的制作水准是票房胜利的重要因素,根本在于作品强大的IP基础和全新的文化观念。他认为,中国动画要善于从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既要扎根于民族历史与传说,又要着眼于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才能创作出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作品。

教育部戏剧影视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教授
姚争教授从“天时—人工智能赋能影视行业发展现状、地利—浙江影视产业集群优势、新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浙江影视创作与人才培养、浙传实践:探索AI时代影视教育新范式”四方面展开。在技术机遇(“天时”)与产业基础(“地利”)的双重加持下,浙江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以人文精神校准发展方向。唯有让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方能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构建兼具科技质感与东方气韵的影视新生态,为全球影视产业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院长、中国西部影视研究院院长张阿利教授
张阿利教授从“对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历史再现、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历史呈现、对传统文化物象的影像传达、对传统民俗文化及风情的镜语展现”四方面展开。通过《人生》《老井》《孩子王》《百鸟朝凤》等经典西部电影的案例分析,指出中国西部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扬弃,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是一种一直以来负载着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载体,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师、一级导演刘翼教授
刘翼教授从时代命题、特色定位、实践路径、模式构建和发展展望五个维度,全面呈现了成都理工大学戏曲影视教育的特色成果。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以川剧艺术为切入点,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川剧传习展示基地、传统地方戏曲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共享实验室、四川省川剧艺术普及基地等省级平台与校级川剧艺术研究所,构建了“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创作转化”的学术闭环。

黄萍教授
闭幕式上,我校校务委员、发展规划处处长黄萍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她希望与会人员能够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当代戏剧影视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创新活力,助力戏剧影视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