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届非遗影像展映启动仪式暨首映式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楼大厅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世祥、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晓青、电视学院教授吕明响及部分师生受邀参加了本次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以影像为纽带,聚焦非遗活态传承,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现代活力。

启动仪式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主任李琳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主任李琳首先致欢迎词。李琳主任表示,中心在指导服务、数据资源建设、宣传推广以及保护研究、展示体验、创新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具体的实践。中心与多所高校合作,对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地梳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这些工作涵盖了不同地域、民族的非遗项目,充分展现了非遗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刘广宇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刘广宇教授介绍了活动的情况,今年2月至4月,主办方面向全国征集作品,收获投送作品500余部,其中推优作品有80部。这些优秀作品将在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体育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成都锦城学院等8所高校展映。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荣书琴强
主题讲话环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荣书琴强调影像作为新兴文明载体的重要性。教育部鼓励高校参与非遗记录项目,她倡导各方携手,强化合作,共同推动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赵红川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赵红川在讲话中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非遗推广方案,包含“征集、评选、推广、颁奖、传播”五个流程,推动非遗价值化传播,呼吁利用国际平台提升影响力。

作品《未天将至》海报
在优秀非遗影片的展映环节,共有三部影片在现场进行了放映。首先放映的是《未天将至》,映后,四川大学李锦教授对影片点评指出,非遗是生活的一部分,影片展现了苗族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提出非遗影片应融入生活的逻辑,揭示技艺背后的社会意义。

作品《回鲑》海报
《回鲑》展映后,著名摄影艺术家高屯子赞赏影片的镜头语言、音乐的融合及艺术的表现力,认为其提升了非遗影像的传播品质,强调民族文化的复兴,呼吁用影像重建文化联结。

作品《武术》海报
《武术》展映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人文影像研究院副院长庞涛教授特别赞赏影片中对技术动作的精细分解和数字化访谈的创新应用,同时强调纪录片创作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并融入创意元素,以增强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此次启动仪式暨首映式,生动地记录了传统技艺,开启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过影像,让非遗回归生活、连接世界,彰显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