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思想炽热。近日,知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强莅临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安仁校区,进行深度考察与学术交流。川影校长、党委副书记罗思,校党委书记王小林,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世祥,副校长、教务处处长颜杰,校务委员、发展规划处处长黄萍等校领导热情接待,并陪同参观了承载着川影精神与历史的校史馆。

郑强教授(中)与川影教师们合影
在随后的两场专题报告中,郑强教授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沉的教育情怀,分别围绕“关于AI、新质生产力以及转型发展的理念与思考”、“中华复兴之教育与信仰根基”两大主题,与川影师生进行了分享,现场反响热烈,启迪深远。
郑强教授对川影教师说:“聚焦时代变局中的教育坚守与创新”


知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强
“一座城市的活力,关键在于能否留住青年,而青年的聚集,仰赖于高水平大学的魅力。”郑强教授深刻阐述了高校作为人才高地与文化引擎的核心价值。他勉励川影不仅要成为成都的文化名片,更应立志成为辐射全国的电影艺术人才高地与文化地标,实现“校因城而兴,城因校而盛”的良性循环。

“科技应为人类造福,而非将人类取代。尤其在艺术领域,技术的精准不能替代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独创。”面对技术革新的浪潮,郑强教授对待AI需秉持理性辩证态度,主张回归教育本源,提出“宽基础、强素质”的人才培养观。高校要主动扛起责任,在人才培养中平衡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以学科创新对接产业需求,让AI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工具。


讲座现场
他强调,“教育的大局,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数十年挑战的‘人’,而非仅仅训练掌握一时之技的‘工’。”他鼓励学子夯实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构建支撑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体系,成为能走得更远的“厚重石材”,而非规格单一的“标准零件”。
针对艺术院校的发展,郑强教授建议,“真正的强校之道,在于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充分肯定了川影在“找到自己”道路上所展现的定力与智慧,他期望川影坚守艺术理想,同时勇于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与地方发展中明晰定位,以特色求卓越,并深情寄语:“祝愿川影办成一所让学生终身受益、让社会广泛认可的世界一流人文大学。”
郑强教授对川影学子说:“蹲好马步,再学招式”

“没有信仰的民族,就像没有脊梁的巨人,再高也站不稳。”郑强教授将目光投向历史的纵深,深化师生对“信仰根基”的认知。他动情地阐述,国家今日的和平环境与发展成就,是数千万革命先烈以生命铸就的基石。他呼吁当代青年,应摒弃无谓的戾气与消极心态,以一种珍惜当下、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这份对历史的感恩,并非沉重的负担,而是化为面向未来时内在的底气与肩头的责任,鼓励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浩荡征程。

“弯曲,是为了更好地抵达。”面对同学们对前途的困惑,郑强教授带来了他独特的“弯曲”人生哲学。他以长江的蜿蜒孕育了重庆、南京等名城,港珠澳大桥的曲线设计以抵御风浪,乃至盘山公路、DNA双螺旋为例,生动地阐释:“人生的道路不宜走直,挫折、停滞甚至低潮,并非失败,而是积蓄能量、调整方向的必要过程,是新的成长起点。”


川影学子认真聆听
“蹲好马步,再学招式。”对于同学们最关切的个人发展,郑强教授给出了朴实而深刻的建议。在AI时代,他强烈建议同学们回归基础,淡化专业界限。“学好科学原理,就如同蹲好了马步,未来无论‘招式’如何变化,都能稳如泰山。”他鼓励川影学子成为拥有“文化+科学”底色的复合型人才。

川影学子给郑强教授献花

郑强教授(中)与川影学子们合影


知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强(中)参观川影校史馆,川影校长、党委副书记罗思(左三),校党委书记王小林(右三)等校领导陪同参观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郑强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分享,更是一次关于教育信仰与时代责任的深刻启迪。全体川影人将以此为契机,内化思考、外化于行,以“为时代造像,为青年铸魂”的文化使命为引领,让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上笃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