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中央加强媒体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广播电视是重要的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担负重要使命。为加快推进我省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固基础、二年见突破、三年显成效”的总体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以深度融合为路径、科技引领为支撑、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新需求为根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协同一体,打造一批具有广电特色的新型传播平台,形成长中短视频共融、大中小屏共生的传播生态,构建省市县三级功能明晰、联动发展的全媒体传播格局。2021年,网络视听媒体业态全面覆盖,收视群体企稳回升,四川广播电视台和中国广电四川公司融合发展改革持续深化,市级广播电视台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2022年,融合发展生态日趋完善,区域合作成效初显,智慧广电媒体、智慧广电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一批媒体综合平台,形成一批融媒体品牌,呈现一批优秀作品,推出一批示范案例。2023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实现突破,新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媒体人才规模聚集,全媒体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广播电视新型主流媒体
1.建设新型传播平台。大力实施“广电媒体传播平台化再造”工程,将人财物向网云端转移、平台聚集,加快IP化、云化技术部署,1—2年内完成APP改版升级,提升新闻产品、音频节目、中短视频、竖屏节目等移动内容产品制播能力,强化用户思维,增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功能,夯实服务能力。借助各类平台终端的技术、渠道、经营优势,携手打造“以我为主”有影响力的正能量传播阵地。2022年底,建成一批具有大而强、小而精等特色的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
2.深化广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突出差异化、体现多样性、避免同质化”原则,合理设置频道频率和节目栏目,全面关停全省各级播出机构违规开设的频率频道。2023年底,关停并转不少于5个定位不准、影响力小、综合效益低下的频率频道,完成省、市(州)台全部公共频道撤销或调整为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频道工作。支持综合效益好和影响力强的频率频道进一步做优做强,对公益属性突出的专业频率频道给予倾斜扶持。推动高清超高清电视频道建设,2021年底,四川广播电视台和市(州)台频道全部实现高清化,支持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开设超高清频道,鼓励有条件的市级广播电视台开展超高清频道建设,到2023年,4K超高清视频收视用户终端达到1600万。实施高清超高清制播能力建设,四川广播电视台实现4K超高清全流程生产,在8K超清的采编播上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支持四川广播电视台筹建4K超高清试验频道;中国广电四川公司升级成为可全面承载超高清视频的超高速传输网络,具备传输50套以上超高清直播频道能力。
3.构建“双极多域多点、两云一平台”传播体系。“双极”带动。四川广播电视台全面开展融合发展改革,加快生产资源融合、传播平台融合、客户资源融合、技术力量融合、产业跨界融合,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四川)中心,支持“四川观察”建设涵盖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号,微博、微信的流媒体矩阵,打造四川特色新媒体品牌,巩固IPTV用户全国第一地位,突显四川卫视“四川第一外宣平台”作用,建成以“广电+”为基础的现代传媒集团及主流区域性传播平台。中国广电四川公司全面融入“全国一网”一体化运营体系,基本建成具有广电特色的全媒体服务体系,有线网络和广电5G协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5G和内容板块形成规模,“视频服务引领者”品牌地位进一步巩固,用户数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广电重要区域中心。推行“台网”协作,携力为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支持保障。
“多域”联动。市级广播电视台与其他市级媒体加快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聚合,推行同网、同平台合作机制,持续推进城市台特色化建设,建立市县媒体联盟,构建技术通道、通联渠道及共享机制,形成当地有影响力的特色主流舆论传播平台。
“多点”互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围绕“决策参考报信息、解决问题发点球、正面引导把方向、负面管控防风险”四大功能提质增效,主动参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家庭等建设,开创县域媒体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发挥村村响、户户通、应急广播等广电公共服务设施用户端作用,打造分众传播、分类覆盖的县域媒体矩阵。2022年底探索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共建路径。
“两云一平台”。2022年完成省级技术平台建设,实现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入驻、一张网运营。提升“熊猫云”、“智慧广电云”功能,推进电视屏、电脑屏、户外屏、应急广播、移动客户端“五项打通”省市县“三级覆盖”。
(二)持续提升广电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
4.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走好群众路线。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建立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机制,广泛开展“进社区”“走基层”等采访报道,改进“12345”问政等民生服务新闻融媒专栏。按照“一地一端”要求,改造提升聚合本地资源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综合移动客户端,到2023年底,移动客户端用户数达到本地常驻人口的30%以上,平均日活率5%以上。持续推进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建设,2023年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力争达到95%。实施“三区三州”广电融合提升工程,支持阿坝、甘孜、凉山州级广播电视台提升融合制播能力。推进全省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引导从业人员创作生产和传播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广播剧、网络剧、纪录片、专题片。
5.推动创新性发展,适应新需求、引导新消费。广泛应用客户端、用户社群等新技术平台,改版节目栏目,提升节目品质,形成IP协同效应,到2022年底,培养和孵化20个左右网络短视频知名栏目。创建直播经济、电视场景和电商等服务,依托四川乡村频道和“四川乡村”APP、好看宽屏APP,打造“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平台,推出一批“川货出川全媒体一体化营销平台”“播控展销一体化融媒体电商平台”等电商平台,开设“四川品牌发展论坛”。
6.推动广电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为主,推进实施“高清电视户户通”工程,提供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高清节目,满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看高清电视的需求。开展“一镇一屏”新平台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增加优质视听内容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深入开展“广电惠民月”活动,推进“便民服务解难题,广电惠民进万家”。落实国家“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制定完善省级实施标准,推动四川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和规范落地落实,推进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运行,升级改造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探索对全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数据化、全过程绩效管理,到2023年基本建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先行省。
7.持续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四川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3年)》,加快完成应急广播平台、传输覆盖网、应急广播终端、机动应急广播系统等建设任务,到2023年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覆盖城乡、高效便捷、可管可控的应急广播体系,创建全国应急广播示范省。
(三)全面加强内容建设与供给
8.筑牢主流舆论宣传主阵地。实施广播电视媒体“头条”和网络视听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实施广播电视节(栏)目创新创优扶持引导计划,围绕重大主题主线,抓好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生产。建立重大主题宣传一体化统筹机制,融媒体中心多级联动,实现整合策划、整合宣传,推进主题宣传立体化呈现、精准化传播,构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应急广播主流舆论宣传新格局。
9.促进影视作品创作大繁荣。完善政策引导,积极吸引外地头部影视企业来川落户,做强做实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打造一批名编剧、名导演工作室,发展壮大四川影视创作主体。实施“重点电视剧创作生产推进计划”,储备一批现实题材。实施原创剧本孵化计划,建设“优秀剧本库”。实施四川省影视重点作品扶持计划,贯彻《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制定《四川省电视剧项目评审细则》,争取每年打造6部有影响力的重点电视剧。推进“记录四川”纪录片创作传播计划,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四川资源、富有巴蜀特色的优秀纪录片,到2023年力争有6—8部优秀国产纪录片进入总局季度推荐播映名单、3项荣获总局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
10.推进网络视听节目生产大发展。实施“四川省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工程”,2021—2023年,全省范围内网络视听专业机构共生产短视频不少于2000部。重点网络影视剧(网络剧、网络微短剧、网络电影、网络动漫、网络纪录片)创作生产不少于100部,其中重大题材和精品网络影视剧20部。打造1—2家四川本土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网站。
11.创新用户体验,丰富内容供给。加快高清超高清电视在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的推广,高新视频业务在成都大运会等重大活动、综艺和体育赛事落地应用。支持中国广电四川公司在成都、绵阳建设4K/8K和AR/VR应用示范区,建成四川广电信息消费示范体验中心。鼓励长虹、九洲等企业研发生产适应新需求的高清智能终端。支持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广播电视台等台(站)与熊猫听听、听堂FM、喜马拉雅、蜻蜓等音频平台、先导技术企业合作,打造有影响力的优质音频内容生产基地。
12.大力开发利用版权,提升内容价值。支持广电机构开展保护原创、提高版权资源整合、价值转化能力建设,鼓励广播电视机构挖掘优质音视频版权资产价值,实现产品的有形化、资产化、资本化。推进天府TV全媒体生态园区、超高清内容在线版权交易平台等建设,打造集孵化、登记、维护、开发、交易、输出于一体的版权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四川广播电视科研所“融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区块链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
(四)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建设智慧广电网络
13.推进内容生产能力智慧化便捷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技术迭代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机构制播能力建设,完善全媒体演播厅制播、网络视听节目生产、5G实时互动等系统。推进新媒体轻型采编系统建设,配置4G/5G背包、无人机、网络直播系统等设备,降低制播成本,提升媒体内容生产力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向智能媒体转型发展。
14.加快广电业务系统上云上网。支持“熊猫云”“广电云”、5G融合边缘云、四川广电网络县级融媒体云网融合等项目建设,带动市县级广电媒体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构建全省“一地一屏”分布式“云网”新结构、智慧广电网络“云边结合”新体系。建立公共云与专属云使用规范,支持中国广电四川公司云产品开发及云服务能力建设,为全省广电系统整体提供系列云网产品,提升广电的引擎服务层能力和平台服务层能力。
15.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实施广电媒体重大技术升级工程,推进AI、大数据在内容制作、智能剪辑、用户分析、市场营销等方面融合应用。推行智能机器人AI播报、机器人手语技术方案,逐步实现虚拟主播、动画手语等技术在新闻、综艺、气象、科教等节目的应用。支持四川广播电视台等有条件的广电媒体设立用户大数据平台,坚持对核心技术和原始数据的掌控,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推广应用基于广播电视视频用户行为特点的大数据算法和模型,实现精准推送和精准营销,将广播电视的覆盖优势提升到用户优势。推进四川广电网络5G大数据中心机房分机房、“天府”视听云计算基地等信息平台和全省1.5万余个物联网站点建设,增强广电“算力”和“节点”。
16.发展智慧广电网络,增强传播能力。统筹推进广电5G网、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协调发展,实施“大联网”工程,建设四川新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到2023年把四川广电网建成新型媒体融合传播网、数字文化传播网、数字经济基础网和国家战略资源专网。推进中国广电四川公司5G建设和全国网络整合一体化发展,推动四川成为全国首批700M无线网络共建共享典范,支持中国广电四川公司参与全国广电5G试点试验工作,打造中国广电5G西南核心节点,推动全省广电5G高性能承载网络建设,推进IPV6在省干、城域网、接入网和用户家庭网的全面部署和应用,建成12000个宏站,有效覆盖80%人口居住区域。加快广电网络有线接入网进行全IP、光纤化升级改造,向全光网和超高速接入平滑演进,达到千兆用户带宽,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
17.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实施广电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户四川,探索建立“媒体+科研院所”“媒体+科技公司”媒体自建实验室等科创模式。推进融合区块链技术创新实验室、沉浸式超高清视频创新应用实验室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围绕5G智慧广电、高新视听等技术新领域开展企业实验室建设,加快应急广播技术创新和5G高新视频应用。加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协同,支持“智慧广电”学院建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西部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博士后工作站、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提升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
18.加快智慧广电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管理优化工程,推进网络视听新媒体智能监管建设,到2023年在15个市(州)广电部门基本建成监管分平台和183个区县综合采集前端,成都等6个市级平台完成业务范围拓展。推进全省广电行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系统建设,升级扩容全省IPTV监测监管系统,持续推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风险做到评估、商用密码应用等安全保障工作。深入推进“坚强阵地 美丽台站”建设。实施省发射传输中心及台站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智慧运维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应用。
(五)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9.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发展动能。加快内部组织架构改造,建立适应新媒体条件下的全媒体扁平化管理体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统一,开展内容生产方式创新,构建跨部门、跨媒介、跨专业的融合内容生产运营机制,推行项目制、工作室制、公司制运作。加快IP转化、MCN运行,打造自有优质网生内容、网红队伍和社交圈,形成个性化品牌集群。健全绩效考核,移动端首发、优发相关指标权重总和不低于50%。
20.用好市场机制,壮大主体实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各地广播电视台建立全资合资公司,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支持中国广电四川公司积极参与中国广电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广电+”产业发展生态,利用四川音乐资源禀赋,搭建音乐产业运营平台,形成“广电+音乐”新业态,创新“广电+户外广告”新模式,依托成都地铁站点资源,打造“公共空间舆论宣传阵地”,拓展“广电+会展”“广电+文旅”“广电+教育”路径,推动与博览会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融合发展,推进中国成都·凤栖谷网络视听小镇、成都天府国际动漫城等建设,建好“一核多极”现代高科技摄影棚群落。
21.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支持两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生产机构合作,实施川渝视听内容创作工程、川渝视听“星计划”、办好《双城记》等新媒体频道。建好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西部影视译制基地,构建区域性对外传播平台。创建国际领先高新视频研发应用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超高清设备、软件、平台的全国产化。建设智慧广电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建成60个智慧广电示范区。实施两地广电网络公司战略协作,建设巴蜀文化大数据中心,联合打造服务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的西南区域中心,共建区域协同现代传播覆盖网络。支持成都发展高新视听产业,推动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泸州、遂宁、内江、广安、达州、资阳等川渝毗邻地区建设智慧广电、高新视频、影视拍摄、装备制造发展。深化国际视听交流合作,推动四川广电“走出去”,提升“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传播奖”国家级展会平台功效,推动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输出,建成省级重要国际文化传播平台。推动康巴卫视外宣栏目海外落地播出。
(六)加强全媒体人才建设
2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中央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支持广播电视企事业单位建立符合政策精神和行业特点的人员编制、财力保障、薪酬分配制度。落实人才激励政策,打破身份限制,推行全员岗位管理,定岗定责、同工同酬、能上能下。建立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给予特殊待遇。支持建立首席制、领衔制等岗位聘用制度,拓宽人才发展通道。推动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引导技术职称与岗位设置、绩效评定结合,提升技术人员获得感、荣誉感。建立向基层一线、青年人才倾斜的人才评价通道。
2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广电人才队伍数据库,按需定制、分类培训、分级管理。实施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员培训计划,2022年底前,完成对管理运营、新闻采编、技术维护、网络治理等人员培训。依托总局、省级部门、省内外高校举办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班、专题研修班,大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带头人。健全完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督促检查制度。采用“精准扶贫”方式,构建省级媒体帮扶市、县媒体模式,选拔市县媒体骨干到省级以上媒体挂职,实地学习锻炼。推动建设天府智慧广电人才工程,鼓励支持专业人士参与承担行业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大创作,参与文化交流合作,参加重要国际国内专业组织、担任专业评委,增强四川声音。
三、保障措施
24.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广电部门、机构党委(党组)要将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落实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加强研究部署、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工作落实。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宣传部门的指导和政策支持,把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导向。
25.强化政策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推动行业依法规范发展。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争取发改、财政、税务、科技、经信等部门支持。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落实好广播电视融合提升、内容精品创作奖励扶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智慧广电试验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资金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扶持。畅通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信用市场联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有序引导各类基金的的投入,鼓励符合条件的广电企业通过公开募股方式融资,支持媒体融合项目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源对接。
26.强化督查指导。各级广电部门、机构要把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班子成员全员参与、协同配合,加强对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早见实效。坚持指导监督与正向激励结合,建立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机构和人员予以表扬和激励。